close

  本報評論員 婁士強
  在系統性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中,招生計劃分配方式的變化無疑最引人關註。對於“增加農村上重點高校人數”這一點,就有教育界人士提出擔憂:這會不會造成新的不公平,讓原本能考上重點高校的普通家庭學生失去上重點高校的機會?
  改革必然會觸及利益,由於自身利益或觀察角度不同,出現不同的聲音在所難免。近幾年教育部部署各地出台異地高考政策時,在個別城市也曾有當地學生家長表示反對。對改革表示質疑或擔憂的聲音,顯然不容忽視,這也啟發人們去思考,到底該如何看待招考制度改革以及改革的具體舉措。
  招生計劃分配的調整之所以讓關註者這麼揪心,還是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稀缺的老問題,正因為供不應求,如何分配才會如此引人關註。從現實來看,我國從1999年實施大眾化高等教育發展戰略以來,各高校連年擴招,“上大學難”得到了有效的緩解,但考生和家長的目標也隨之變成了考重點大學、名牌大學。相比於龐大的考生人群,名校的錄取名額顯得極為有限,考生所面臨的競爭壓力並沒有實質性的變化。在這種情形之下,優質教育資源如何分配,對於教育改革至關重要。
  更值得註意的是,優質教育資源發揮的作用遠不止培養人才,它還提供了一個上升的渠道。考上了名校,就意味著在未來的就業、落戶等方方面面,有了更多的機會,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也早已深入人心。在社會階層出現固化趨勢,貧富差距、城鄉差距日益凸顯的今天,這條通道至關重要。如果招考計劃不向農村等貧困地區傾斜,而是任由“寒門難出貴子”成為一種定勢,任由農村學生棄考現象蔓延開來,任由讀書無用論擴大市場,階層固化所引發的社會矛盾也將持續加劇。
  由此看來,看待招考改革,不能局限於培養和選拔人才這個層面,更不能因為有異議、有阻力而停滯不前。事實上,招考制度改革中所提到的一些具體舉措,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議中就已經提出了,屬於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中不可忽視的一環。要準確評價改革的得失應將其放到社會轉型、改革深化的大背景之下進行審視,以招考制度改革推動教育綜合改革,發揮教育在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中的積極作用。
  當然,僅僅有名額分配上的傾斜還是遠遠不夠的,包括“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”等基礎性的措施,更要跟上招考制度改革的步伐。“寒門難出貴子”,癥結就在於城鄉之間、不同地區之間在教育投入中存在巨大差距,當城市基礎教育已經出現集團化發展的趨勢時,一些農村學校連給孩子的營養午餐都保證不了。那些關心公平問題的教育界人士更應擔憂的是,在越來越重視“綜合素質評價”的招考改革中,基礎教育資源薄弱地區的孩子,會不會更難有“出頭之日”。
  本稿件所含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資料,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,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。  (原標題:化解爭議,需要跳出教育看得失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otkurvelysk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